開胃的四碟小菜,分別是:季節交替時製作出來的酸菜、自家後院栽種的蕃茄、田間樹下隨手採摘的樹子、清澈河川溪流中摸到的蜆仔。搭配家常的調味,呈現出「酸甜苦鹹」的四種不同風味,這四種滋味正代表著生活百態裡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也是廚師想呈現給賓客關於人生的各種滋味。
通常臺菜辦桌,第一道菜就要呈現出非常「澎派」的氣勢,代表請客的主人會將最好、最珍貴的東西端上桌,表示對宴會的重視以及對賓客的誠意。同時藉由拼盤中菜色的食材、味道、烹調手法都不重複的處理,呈現出主廚總舖師廚藝、創意的多元化手藝。龍鳳是傳統民間的吉祥物,用高檔的龍蝦做成沙拉,取獨佔鰲頭的含意。鮑參翅肚是傳統飲食中的高檔食材,一般百姓無法消費,就轉而用價格親民的九孔來取代,臺灣東北角沿岸是九孔主要的產地。全世界都在吃魚子,但是鹹鮮糯香的烏魚子是臺灣人最經典的吃法,也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,雲嘉一帶是烏魚子生產的基地。宜蘭飼養著許多的鴨子,對於銷售剩下的鴨子,就會藉由醃漬、燻烤、風乾的方法加以處理,延長食用的時機,同時也呈現了鴨肉另外一種不同的風味。臺灣一年四季都有好吃的筍,春天的春筍、春夏交接的桂竹筍、夏天的綠竹筍,如今10月正是美人腿筊白筍的產季。
為了保持最鮮美的滋味,臺菜中的海鮮,通常都會安排在前段出菜。天氣漸漸轉涼了,該是吃螃蟹的季節了,肥美的紅蟳是宴客的首選,鮮紅的蟹卵,飽滿的蟹膏,口感有如干貝的蟹肉,一次可以嚐盡螃蟹的三種精華。隨手可取的雞蛋鴨蛋,在料理師傅的巧手中,變成了炸蛋酥、煎雞絲,和最後起鍋前再淋上蛋液,形成如同桂花般的形狀及色澤,蛋中帶有蟹的鮮味,蟹中又蘊含了蛋的香氣。
「五柳」的調味手法相傳這是詩聖杜甫創造出來的美味,不過在臺灣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,早在1907年的報紙上就曾經出現過這樣調味的食譜。臺菜請客喜歡在菜單中安排一道魚,取「年年有餘」的吉祥含意,而鯧魚因為有個「昌」字,可以聯想到「昌盛、昌旺」的意思,加上魚肉本身美好的滋味,因此一直都是一種請客時上選的食材。早期臺灣社會在請客前都會有拜拜敬神的儀式,這時就會先將料理中的魚酥炸做為貢品的三牲之一,等到拜拜結束要吃的時候,如果再炸一次,魚肉就會太老,所以廚師們改用蒸的方式將魚復熱,再淋上五顏六色食材組合出的「五柳」,搭配糖的甜、白醋的酸、黑醋的香調合出來的醬汁,呈現出這道料理酸甜酸甜的口感。
來自阿根廷的魷魚和從日本進口的螺肉罐頭,都不是臺灣在地的食材,但是它們出現在臺菜的食材之中,卻見證了臺灣早年的經濟起飛,因為經濟起飛,所以透過貿易交流,外來的食材開始進入了臺灣。相傳這道菜原本是一道家庭的宴客菜,因為食材珍貴,因為滋味好吃,所以演變成為節慶圍爐時的大菜,臺灣人說: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,因此這道料理再流傳到市場中,成為了酒家的火鍋料理,而一路流傳到今天。早期進口乾魷魚的價格高,只有在逢年過節才會當送禮或拜拜祭品,重要的場合,搭上一點自家種的芹菜及蒜苗,無論清炒或煮湯都非常好吃。而酒家餐廳,為了賣個好價錢,再加上酥炸的排骨或醃漬過的花肉片,然後當著客人的面,倒進一罐螺肉,讓材料更豐富。
低溫烹調的手法在臺菜中行之有年,臺菜師傅早在40年前法國還沒有發明「舒肥sous vide」的料理方法之前,就有辦法把一隻肥嘟嘟的雞鴨鵝,透過火候和水溫的拿捏,烹煮到剛剛好熟,肉還呈現粉紅的色澤,口感軟嫩適中,甜美多汁。臺菜認為「無雞不成席」,「吃雞能起家」,甚至在宴席前的拜拜儀式,雞更是重要的牲禮之一,所以在臺菜宴席的菜色之中,一定都會有一隻或一隻以上的雞出現。閹雞是雞肉品種裡的極品,早期閹雞通常是家裡來了貴賓或是特殊重要節日才會宰殺、料理出的一道菜餚,不需要過多的調味,單純咀嚼雞肉本身,就能夠知道有多麼的讓人神魂顛倒。
臺菜的宴席之中會有一道主食,不同於西式料理的主食,臺式宴席的主食指的是澱粉類的料理。請客的主人最怕客人沒有吃好、沒有吃飽,所以準備了油飯、炒麵、刈包或是米粉,目的無非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吃飽。臺灣的新竹以出產米粉聞名,的師傅能夠讓每一根米粉都均勻的沾裹上味道,但是仍舊保有米粉Q彈的特性。早期農業社會,不論是外燴辦桌或家裡大多會炒一盤熱騰騰的粉米當主食,代表著主人家的誠意,希望客人吃的滿足吃的開心,而櫻花蝦炒米粉這道料理,因加了櫻花蝦除了視覺上多彩繽紛外,更多了豐富的香氣,以此呈現出熱鬧的感覺。
臺灣四面環海,一年四季都有豐富美味的海鮮,因此以海鮮當做宴席的食材是最好的選擇,從最簡單路邊辨桌的白灼蝦,到五星飯店的大龍蝦,從汆燙五味的花枝、魷魚,到一魚多吃的龍膽石斑,用什麼海鮮取決於請客主人的預算,但是如何呈現就要看主廚總舖師的功夫了。鮑魚、海參、花膠都是海鮮中的極品,搭配松茸、竹笙、香菇則是菇菌界的極品,海陸極品集合在同一道料理之中,不但顯示宴席主人請客的誠意,同時也讓大家品嚐主廚們的好手藝。
當今臺菜的呈現,是四百年來所有主廚總舖師刀功及火候的累積,每一次的臺菜宴必定會有一道展現廚師功力的手路菜,不是隨便切切炒炒就能交差了事,它必定要有繁索工序,細緻的手法和獨特的調味。內臟料理考驗著主廚總舖師的功力,前處理要足、刀工要細緻、火候要拿捏、調味要小心,否則口感不佳還是小事,萬一有了不好的味道,反而嚇跑了客人。走遍全世界只有臺灣有煎豬肝這道料理,而豬肝要煎的軟嫩不硬,更需要多年的廚藝經驗累積,是道道地地臺菜中的功夫菜。早年百姓眼中的豬肝是補品,誰有資格吃豬肝?強勢和弱勢,有錢有勢有地位的人,和老弱婦孺,甚至國中老師還會提醒女生,每個月要吃一次一般家庭大多以水煮為主,因為料理不易,常會有血水,怕老,但主廚總舖師藉由好手藝,用糖化的料理手法,掌握火候和調味,讓豬肝吃出最嫩、最好的滋味。泰國有蝦餅,臺灣也有,而且早在百年之前就有了,將豬板油切成一塊一塊,再修成圓形,用小刀將中間割開,填入蝦泥和各種不同口感的食材,沾粉油炸,變成好吃又討喜的料理。
一頭豬只有兩個蹄膀,渾圓的造型、特殊的口感,是請客時珍貴的食材。對於女人而言,怕肥肉的膩,對老人而言,怕瘦肉的柴,主廚總舖師要兼顧每個用餐的要求,滿足每張挑剔的嘴,小火慢慢焢出好滋味,讓皮的膠質取代肥肉的膩、豐富瘦肉的柴。
宴席的尾聲會上一道湯品,讓大家能夠醒醒酒、清清口,因此湯品大多會是清淡的滋味,讓賓客知道今天的宴席來到了尾聲。四寶湯裡有干貝,好運成雙成對,有松茸,財富一叢又一叢,有竹笙,事業節節高升,有菜頭,祝福今天的賓客,人人都有好彩頭。
臺灣的桂圓是一項特產,中南部是生產的主要地方,肥厚的果肉當做水果就已經夠迷人了,曬乾之後再用龍眼木燻製,又呈現另外一種特殊的風味。搭配糯米熬煮成粥,除了煙燻龍眼的甜溶在了粥裡,主廚再加了一點臺灣甘蔗熬煮出來的紅糖調味,在最後讓大家務必要吃飽,甜了嘴也甜了心!
臺灣是水果的寶島,一年四季盛產相當多品種的水果,以當季的水果呈現最後一道菜品。